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课题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1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立项编号:192004205

《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优雅地生活”雅,者正也。雅,是一种气质、品位、胸怀、气度。它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情调。雅,需要思想、需要知识、需要修养、需要睿智、需要胆略、需要度量。文学是雅的底蕴,艺术是雅的羽翼。我校之“优雅”源于昆曲之“雅”,昆曲之“雅”有气质之儒雅,举止之风雅,文辞之典雅。将昆曲之雅浸润到学校的课程,渗透进每位师生的心中,从而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拥有高雅的生活境界。

“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后经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传承的创新”明代嘉靖年间,昆山腔迅速流行。人们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来形容昆曲的兴旺。但是“物极必反”。美轮美奂的昆曲由于它的高雅,唱法之精炼,节拍之缓慢,韵律之委婉,一字一典之深奥,委难让普通观众接受,这使昆曲远离了广大百姓,悠扬的笛声渐渐低沉。自清末民初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千方百计挽救昆曲衰落,却收效甚微。时至今日,昆曲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学校打算通过对昆曲艺术特征要素的合理分解,进行儿童化的创新改造,使昆曲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进入到学校的课程中,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素养。同时,为传承优秀昆曲文化,找到一种新的切入点。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通过对文献研究资料检索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昆曲校园课程活动的研究仅限于个案研究,一是缺乏全局系统性的整体规划;二是缺乏有效落实和考核手段;三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办法。总之,目前该项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以校园课程为主体且系统的、有组织的、深层次的昆曲课程教育研究工作还未形成。

与此不同,国外的戏曲课程教学相当盛行。昆曲校本课程的开发刻不容缓。

国内昆曲课程教学缺位现象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及探究。

储昌楼校长于2016年在《江苏教育》发表的《昆曲文化课程为学校塑美立魂》一文中,谈到了昆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进步一开展昆曲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昆山市一中心小学校在2017年的《传承昆曲艺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结果报告中对昆曲校本课程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开展深入的研究。

同时,我们也深入到各个昆曲特色学校进行了实际考察,发现当今学校传承昆曲的做法,大都是小范围、小规模地培训,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增强学校知名度,其功利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只是发展个别学生,未能使昆曲艺术真正融入学校的课程中去,成为学生内在的素养。

综观昆曲校本课程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前昆曲校本课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昆曲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稚嫩的孩子,立足朝夕相处的校园,让昆曲文化遗产被孩子们了解、喜爱和传承,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始建于1905年。百年来,石牌小学风雨砺洗、蕴积涵育。基于昆山巴城水乡灵动典雅的地域特色文化和学校百年造福桑梓、精心育“梅”的发展历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梅花品格为魂,凸显戏曲办学特色,将昆曲之雅浸润到每位师生的心中,立“博雅尚美”为校训,秉持“博爱、儒雅”的老师育“博学、文雅”的学生,成就“博大、高雅”的校园为办学宗旨,以雅的语言、雅的行为、雅的环境、雅的昆曲艺术,启迪智慧、启发真理、学到真知,做一个真诚高尚的人,从而拥有高雅的品行。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依托我校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传统昆曲文化为依托,构建昆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使师生在乐中启智、怡情、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探寻一条立足儿童本位为主的昆曲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的模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题组提出“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期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向昆曲校本课程开发作更深入的掘进,力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1)把握昆曲艺术内在的艺术特征、结构要素。将其合理分解,进行儿童化改造,使其适应儿童审美需求。

(2)作为发源地学校,计划创造出昆曲传承的新路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4)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突破昆曲特色项目的桎梏,提升办学品质,走向昆曲特色学校。

2.“大美昆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1)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的文献研究:通过知网检索昆曲艺术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并邀请昆曲专家团队指导,将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进行科学周密的分解。

(2)基于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昆曲艺术是一门涉及音乐、美术、体育、 文学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将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进行儿童化改造,构建适应儿童审美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

(3)基于昆曲悠久历史的实践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悠久历史与综合实践教学融合,依托巴城特有的地域优势,走进“玉山草堂”“玉山胜境”“绰墩山遗址”实地考察巴城昆曲遗址,探索昆曲的起源、传承与创新,奠定博雅的底蕴

①《昆曲溯源》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传承》校本课程开发

③《昆曲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4)基于昆曲表演剧本的阅读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剧本与语文教学融合,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表达和思维能力,开发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学生文雅的言辞

①《昆曲小故事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课本剧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③《昆曲戏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5)基于昆曲表演身段的形体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身段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根据昆曲角色的形体动作,编写昆曲特色体操,提升学生身体的素质,锤炼学生优雅的姿态

①《昆曲锻体操》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塑形操》校本课程开发

(6)基于昆曲表演服饰的美术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服饰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依托美术化的处理,感受昆曲服饰设计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开发学生高雅的审美

①《昆曲服饰鉴赏与设计》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脸谱鉴赏与设计》校本课程开发

(7)基于昆曲表演奏唱的音乐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奏唱与音乐教学相融合,通过吟诵幽兰雅韵的昆腔,演奏柔漫悠远的昆乐,塑造学生风雅的情趣

①《昆曲乐器赏析与运用》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唱腔赏析与运用》校本课程开发

(8)基于昆曲经典剧目的表演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昆曲经典剧目表演的研究,以“全员普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依托小昆班,选拔、培育优秀的昆曲苗子,为传承昆曲文化输送可用之才,成就学生大雅的气质

3.研究的重点

    (1)昆曲的艺术特征解析,结构要素分解的文献分析。

    (2)将昆曲艺术要素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向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

(3)实施昆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在学校进行昆曲校本课程活动的项目研究,结合目前校园活动的特点,利用编写活动教材、组织小昆班活动、建设富有昆曲艺术特色校园文化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昆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活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昆曲校本课程实施方法、途径和规律,将昆曲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

2.课题的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8.9-2018.12)

①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校情调查分析,完成课题选题。

②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制定研究方案。

③成立课题组,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昆曲文化”的相关知识,

明确研究目标,商讨课题具体研究任务并确定子课题组。

(2)实践研究阶段(2018.12—2020.12)

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内容。

①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昆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报告。

②各子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实践研究。

③组织课题研究的交流观摩活动。

④聘请专家指导各子课题学校总结阶段成果。

⑤开展理论培训及相关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⑥各子课题单位收集实验的有关数据、材料,积累有关实物资料,包括

图片、论文、音响、视频、课例等。

(3)结题阶段(2021.01)

①开展子课题结题验收、鉴定,举行课题结题报告会。

②举行优秀课例与艺术表演成果展示评选。

③学校课题组收集整理各子课题实验的有关数据、材料、实物资料、图片、论文、音响、视频、课例、结题报告等资料,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资料,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兴趣,实施昆曲课外活动后的效果,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实施有效的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实际之中。

(4)学生个案跟踪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几位有典型性的学生,以他们基本艺术素养的提高为案例,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具有教育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校园活动中的各种经验和认识,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丰富的、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打算深入挖掘昆曲艺术特征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分解,进行儿童化改造处理,使昆曲艺术真正为学生吸收,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

2.期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向昆曲校本课程开发作更深入的掘进,力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3.为传承优秀昆曲文化找到一种新的切入点,为弘扬国粹艺术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基于昆曲悠久历史的实践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教材

2020.02


基于昆曲表演剧本的阅读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教材

2020.08


基于昆曲表演身段的形体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教材

2020.08


基于昆曲表演服饰的美术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教材

2021.02


基于昆曲表演唱腔的音乐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教材

2021.02


最终成果(限3项)

“《大美昆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成果报告

报告书

2021.08


《大美昆曲》校本课程读本

校本读本

2022.02


《学会优雅生活:发源地学校传承昆曲的创新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22.03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我校组成员参与并完成了“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并已结题。而且相关经验在我校积极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完成课题的研究能力

课题负责人毛杏英在一线教学20余年,身为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担任多年我校教研组长。担任组长以来除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外还细心指导青年教师,不断鼓励组内的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在她的带领下组内成员每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成员蒋建春担任学校副校长,是学校优秀教学骨干,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学校领导很重视教研工作,校长直接抓,副校长亲自参与,担任指导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是我校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年轻人为主,既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很高。

2、时间保证

主研人员长期扎根教学第一线,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学生的情况十分的了解,对课题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课题动作机制,有较严密的课题研究计划,定时定点进行科研活动,责任到人,实行定期经验交流制度,课题各项活动都作了具体的安排。

3、资料设备

我校领导对教研工作十分重视,课题主要成员毛利平是学校副校长,主要成员张林是学校教务处主任,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保障。每位课题成员都有电脑,可以相互交流,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4、研究基础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 苏州市艺术特色学校”“ 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200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在学校揭牌,成为了中国剧协在全国设立的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2012年,被授予“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在昆曲特色学校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八)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负责人:毛杏英  毛利平

2、课题组核心成员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毛利平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题组织与管理

房凯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二级

小学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许文琴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沈静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王娟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张林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唐海东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李青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顾笑洁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二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刘晓明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中小学一级

小学教育

课程研究


执笔人:房凯

2019年5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