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昆曲课堂】起源介绍之(三)南昆和北昆
[发布时间2023年5月4日]

现在属于昆腔系统并且有比较完整的形式独立存在着的剧种,主要是“南昆”和“北昆”两种。

南昆和北昆它们的渊源都是来自元末明初的昆山腔。早在明代中叶,昆曲就由南到北流传开来,北方艺人也有习唱昆曲的。由于南北语言、风俗的不同,昆曲在咬字、发音、身段表演各方面就逐渐呈现出南北的差异,在北京形成了北昆一派。而将原来产生在南方的昆曲称为南昆。南昆和北昆渊源虽同但流派不同,在艺术风格上,南昆比较清婉缠绵,北昆多少带有一些北方的粗犷气息,南昆以演唱文戏为主,北昆的武戏胜于南昆。

南昆和北昆,到了民国初年,就一蹶不振了。现在的南昆是直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集秀班”、光绪初叶的“高天小班”和“聚福班”和光绪末年的“全福班”、昆弋班“鸿福班”。

1921年,有昆曲爱好者张紫东、贝晋眉等人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创办苏州昆剧传习所,穆藕初出资,教师主要是“全福班”遗留的几位老艺人,学生都以“传”字命名。后来南昆著名的演员如王传淞、周传瑛等传字辈演员都是这个传习所的学生。

解放前,南昆濒于垂亡,不少传字辈演员改了行。解放后,这支濒于凋谢的花朵得到了重生。1956年正式建立了浙江昆苏剧团,剧团成功地改编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南昆著名演员还有俞振飞,他的俞派唱腔影响不小。传字辈演员和俞振飞等老一辈演员,培养了不少青年昆剧演员,如江苏省昆剧院和苏州市昆剧院的继字辈和承字辈演员、浙江昆剧团的世字辈演员,上海昆剧院的昆大班、昆二班的演员。

现在的北昆,是由清朝末年的王府班演员在河北一带收徒传艺流传至今的,他们兼唱昆曲和高腔。1917年北京曾有荣庆班的组织,学生都以荣字命名。目前荣字辈演员所存无几,但一部分河北一带的演员仍继承了北昆的传统,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都是著名演员。一九五七年正式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以演出为主,结合演出进行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培养一批北昆的接班人。1958年,曾以昆曲形式编演了反映革命斗争的现代戏《红霞》,这次演出很成功,对昆曲艺术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古老的剧种是可以革新的,是可以反映现实题材的。

昆曲是在继承和发展南戏、宋词、元曲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等民间音乐,经过顾坚、魏良辅等人总结南北曲传统经验,吸收其它戏曲声腔长处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词以典雅华美见长,文学性较高。周恩来讲:“是我们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但是,由于昆曲曲词大都是文人填词,比较深奥,没有一定古典文学修养的人不大容易听懂,再加上不少曲子结构松散,难记难唱,音域广,真假嗓配合有难度,音乐上的戏剧性也不够,所以广大群众对昆曲比较生疏。另外,昆曲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在它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一些封建性和落后的东西,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迷信的因素。昆曲的表演艺术中也有个别庸俗、不健康的成分。因此对待昆曲,和对待其它戏曲一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沿着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工作的方针,对丰富多彩的昆曲遗产进行清理、革新工作,使昆曲能为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