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立项编号:192004205
《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优雅地生活”雅,者正也。雅,是一种气质、品位、胸怀、气度。它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情调。雅,需要思想、需要知识、需要修养、需要睿智、需要胆略、需要度量。文学是雅的底蕴,艺术是雅的羽翼。我校之“优雅”源于昆曲之“雅”,昆曲之“雅”有气质之儒雅,举止之风雅,文辞之典雅。将昆曲之雅浸润到学校的课程,渗透进每位师生的心中,从而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拥有高雅的生活境界。 “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后经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传承的创新”明代嘉靖年间,昆山腔迅速流行。人们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来形容昆曲的兴旺。但是“物极必反”。美轮美奂的昆曲由于它的高雅,唱法之精炼,节拍之缓慢,韵律之委婉,一字一典之深奥,委难让普通观众接受,这使昆曲远离了广大百姓,悠扬的笛声渐渐低沉。自清末民初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千方百计挽救昆曲衰落,却收效甚微。时至今日,昆曲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学校打算通过对昆曲艺术特征要素的合理分解,进行儿童化的创新改造,使昆曲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进入到学校的课程中,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素养。同时,为传承优秀昆曲文化,找到一种新的切入点。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通过对文献研究资料检索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昆曲校园课程活动的研究仅限于个案研究,一是缺乏全局系统性的整体规划;二是缺乏有效落实和考核手段;三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办法。总之,目前该项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以校园课程为主体且系统的、有组织的、深层次的昆曲课程教育研究工作还未形成。 与此不同,国外的戏曲课程教学相当盛行。昆曲校本课程的开发刻不容缓。 国内昆曲课程教学缺位现象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及探究。 储昌楼校长于2016年在《江苏教育》发表的《昆曲文化课程为学校塑美立魂》一文中,谈到了昆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进步一开展昆曲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昆山市一中心小学校在2017年的《传承昆曲艺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结果报告中对昆曲校本课程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开展深入的研究。 同时,我们也深入到各个昆曲特色学校进行了实际考察,发现当今学校传承昆曲的做法,大都是小范围、小规模地培训,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增强学校知名度,其功利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只是发展个别学生,未能使昆曲艺术真正融入学校的课程中去,成为学生内在的素养。 综观昆曲校本课程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前昆曲校本课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昆曲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稚嫩的孩子,立足朝夕相处的校园,让昆曲文化遗产被孩子们了解、喜爱和传承,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始建于1905年。百年来,石牌小学风雨砺洗、蕴积涵育。基于昆山巴城水乡灵动典雅的地域特色文化和学校百年造福桑梓、精心育“梅”的发展历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梅花品格为魂,凸显戏曲办学特色,将昆曲之雅浸润到每位师生的心中,立“博雅尚美”为校训,秉持“博爱、儒雅”的老师育“博学、文雅”的学生,成就“博大、高雅”的校园为办学宗旨,以雅的语言、雅的行为、雅的环境、雅的昆曲艺术,启迪智慧、启发真理、学到真知,做一个真诚高尚的人,从而拥有高雅的品行。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依托我校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传统昆曲文化为依托,构建昆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使师生在乐中启智、怡情、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探寻一条立足儿童本位为主的昆曲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的模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题组提出“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期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向昆曲校本课程开发作更深入的掘进,力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学会优雅地生活:发源地学校昆曲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1.研究的目标: (1)把握昆曲艺术内在的艺术特征、结构要素。将其合理分解,进行儿童化改造,使其适应儿童审美需求。 (2)作为发源地学校,计划创造出昆曲传承的新路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4)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突破昆曲特色项目的桎梏,提升办学品质,走向昆曲特色学校。 2.“大美昆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1)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的文献研究:通过知网检索昆曲艺术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并邀请昆曲专家团队指导,将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进行科学周密的分解。 (2)基于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昆曲艺术是一门涉及音乐、美术、体育、 文学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将昆曲的艺术特征、内在要素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进行儿童化改造,构建适应儿童审美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 (3)基于昆曲悠久历史的实践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悠久历史与综合实践教学融合,依托巴城特有的地域优势,走进“玉山草堂”“玉山胜境”“绰墩山遗址”实地考察巴城昆曲遗址,探索昆曲的起源、传承与创新,奠定博雅的底蕴。 ①《昆曲溯源》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传承》校本课程开发 ③《昆曲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4)基于昆曲表演剧本的阅读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剧本与语文教学融合,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表达和思维能力,开发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学生文雅的言辞。 ①《昆曲小故事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课本剧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③《昆曲戏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 (5)基于昆曲表演身段的形体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身段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根据昆曲角色的形体动作,编写昆曲特色体操,提升学生身体的素质,锤炼学生优雅的姿态。 ①《昆曲锻体操》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塑形操》校本课程开发 (6)基于昆曲表演服饰的美术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服饰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依托美术化的处理,感受昆曲服饰设计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开发学生高雅的审美。 ①《昆曲服饰鉴赏与设计》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脸谱鉴赏与设计》校本课程开发 (7)基于昆曲表演奏唱的音乐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将昆曲表演的奏唱与音乐教学相融合,通过吟诵幽兰雅韵的昆腔,演奏柔漫悠远的昆乐,塑造学生风雅的情趣。 ①《昆曲乐器赏析与运用》校本课程开发 ②《昆曲唱腔赏析与运用》校本课程开发 (8)基于昆曲经典剧目的表演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昆曲经典剧目表演的研究,以“全员普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依托小昆班,选拔、培育优秀的昆曲苗子,为传承昆曲文化输送可用之才,成就学生大雅的气质。 3.研究的重点 (1)昆曲的艺术特征解析,结构要素分解的文献分析。 (2)将昆曲艺术要素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向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 (3)实施昆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1.课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在学校进行昆曲校本课程活动的项目研究,结合目前校园活动的特点,利用编写活动教材、组织小昆班活动、建设富有昆曲艺术特色校园文化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昆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活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昆曲校本课程实施方法、途径和规律,将昆曲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 2.课题的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8.9-2018.12) ①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校情调查分析,完成课题选题。 ②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制定研究方案。 ③成立课题组,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昆曲文化”的相关知识, 明确研究目标,商讨课题具体研究任务并确定子课题组。 (2)实践研究阶段(2018.12—2020.12) 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内容。 ①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昆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报告。 ②各子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实践研究。 ③组织课题研究的交流观摩活动。 ④聘请专家指导各子课题学校总结阶段成果。 ⑤开展理论培训及相关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⑥各子课题单位收集实验的有关数据、材料,积累有关实物资料,包括 图片、论文、音响、视频、课例等。 (3)结题阶段(2021.01) ①开展子课题结题验收、鉴定,举行课题结题报告会。 ②举行优秀课例与艺术表演成果展示评选。 ③学校课题组收集整理各子课题实验的有关数据、材料、实物资料、图片、论文、音响、视频、课例、结题报告等资料,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资料,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兴趣,实施昆曲课外活动后的效果,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实施有效的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实际之中。 (4)学生个案跟踪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几位有典型性的学生,以他们基本艺术素养的提高为案例,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具有教育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昆曲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校园活动中的各种经验和认识,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丰富的、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打算深入挖掘昆曲艺术特征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分解,进行儿童化改造处理,使昆曲艺术真正为学生吸收,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优雅地生活。 2.期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向昆曲校本课程开发作更深入的掘进,力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昆曲校本课程体系。 3.为传承优秀昆曲文化找到一种新的切入点,为弘扬国粹艺术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基于昆曲悠久历史的实践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 教材 | 2020.02 | |
基于昆曲表演剧本的阅读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 教材 | 2020.08 | ||
基于昆曲表演身段的形体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 教材 | 2020.08 | ||
基于昆曲表演服饰的美术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 教材 | 2021.02 | ||
基于昆曲表演唱腔的音乐系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部分) | 教材 | 2021.02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大美昆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成果报告 | 报告书 | 2021.08 | |
《大美昆曲》校本课程读本 | 校本读本 | 2022.02 | ||
《学会优雅生活:发源地学校传承昆曲的创新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2022.03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我校组成员参与并完成了“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并已结题。而且相关经验在我校积极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完成课题的研究能力 课题负责人毛杏英在一线教学20余年,身为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担任多年我校教研组长。担任组长以来除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外还细心指导青年教师,不断鼓励组内的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在她的带领下组内成员每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成员蒋建春担任学校副校长,是学校优秀教学骨干,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学校领导很重视教研工作,校长直接抓,副校长亲自参与,担任指导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是我校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年轻人为主,既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很高。 2、时间保证 主研人员长期扎根教学第一线,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学生的情况十分的了解,对课题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课题动作机制,有较严密的课题研究计划,定时定点进行科研活动,责任到人,实行定期经验交流制度,课题各项活动都作了具体的安排。 3、资料设备 我校领导对教研工作十分重视,课题主要成员毛利平是学校副校长,主要成员张林是学校教务处主任,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保障。每位课题成员都有电脑,可以相互交流,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4、研究基础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 苏州市艺术特色学校”“ 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200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在学校揭牌,成为了中国剧协在全国设立的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2012年,被授予“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在昆曲特色学校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 ||||
(八)课题组成员 | ||||
1、课题组负责人:毛杏英 毛利平 2、课题组核心成员 |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毛利平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题组织与管理 |
房凯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体系构建 |
许文琴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沈静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王娟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张林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唐海东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李青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顾笑洁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刘晓明 |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执笔人:房凯
2019年5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