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昆曲课堂】起源介绍之(二)南曲和北曲
[发布时间2023年5月4日]

中国古典戏曲大体上可分为戏文、杂剧、传奇三种。戏文指宋元时产生于南方的戏即南戏,杂剧指金元时产生于北方的戏即北曲,传奇指明清以来南曲为主而兼采北曲的戏。昆曲演唱的主要是明清传奇,南北曲兼用,以南曲为主。唱法是南曲依南曲规律,北曲依北曲规律。

南北曲的唱法不同。南曲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一支曲子或一套曲子,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几个人接唱或同唱。

北曲只能由正末或正旦唱,其余的角色不能唱。唱的时候,一套曲子必须一个人唱到底,不能几个人相互接唱。

北曲是弦索调,过去主要乐器是古琵琶。李渔记述,这是类似琵琶而比琵琶略小的一种乐器。北曲唱法主断,不独句断、字断,即一字之中也有断腔,以断显示其节奏,听来如见筋络。这种唱法和它的伴奏用弹拨乐器有关。北曲字尾每用旋律延长声腔,听来词句明了,显然易解。南曲是水磨调,一字之声出而有曲折之旋律,而且多用加赠板(8/4拍子)的曲子,所以节奏迂缓。

南曲唱法比北曲讲究口法和小腔。口法现代语称口劲,是指四呼、五音。五音是指发音的五个部位——喉、舌、齿(上)、牙(下)、唇。四呼是指字声的着力点,即发音的特点,固定有开、齐、撮、合四种口型,每种口型必须保持到底,中途不能松动、改变,否则将影响发音位置、发音效果和气息支持。五音四呼的正确掌握,显然是准确、清晰地体现字音的关键。

小腔即润腔、装饰音,有掇、叠、擞、霍、豁、带、垫、滑、拿、顿挫、落腮和橄榄等腔。

南曲咬字特讲究字头、字腹、字尾,尤其是唱加赠板的曲子。

南北曲在句法板式上也不同。北曲衬字无定法,板式无定律,必要时可以增加多个衬字,往往有一句增入八、九个字的。如关汉卿《蝴蝶梦》【梁州第七】中有“不比那”、“唬的我”、“我向这屏”等三到四个衬字,而且夹着“嗨嗨嗨”、“呀呀呀”这类表音的惊叹词。

南曲板眼有一定,衬字不宜多,俗云“衬不过三”。衬字一多,就抡板不及。

南北曲在字声上和谱子上也有不同。北曲无入声字,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中。南曲有平、上、去、入四声。北曲是七声音阶,北曲有“凡”(fa)、“乙” (si)。这两个音名在南曲谱上是没有的,南曲是五声音阶。

一般说来,南北曲各有特色,南曲婉弱,北曲豪放。明人徐文长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浙,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善于鼓怒也……南曲则纡徐绵软,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元人沈和甫配制南北合套,以北曲和南曲相间成套,北曲的曲谱和曲调,赖以保存的为数不少。但是,从此真正劲切雄丽的北曲变质了,成了昆腔化的北曲。